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能够大量增加快乐的简单方法 - 刺激大脑享乐中心
黄有光
澳洲蒙纳士(Monash)大学经济系教授

近几十年的研究显示,在温饱与小康之后,收入与消费的大量增加并不能大量增加人们的快乐。每个人还是要多挣钱多消费,然而其作用主要被人际之间的相互竞争所抵消。其次,人们对适应性的估计不足,人们以为增加消费能够大量提高快乐,实际上只是提高短期快乐,当人们适应了高消费之后,快乐并不能长期提高。因此,如果环保跟不上,经济发展甚至可能减少快乐。

然而,有一个简单的办法,能够长期与大量增加人们的快乐,这就是刺激大脑享乐中心。对于至少超过五亿已经小康的中国人口,即使每个人的消费每年能够增加一万元,快乐并不能显著增加。然而,这五亿人,即使每人只是贡献一元,或者从国库拨款五亿元,就有足够的经费来发展这种刺激大脑享乐中心的方法,制造出一种人们能够安全的用来刺激大脑享乐中心的机件,大量提高快乐。估计这种机件,在大量生产之后,每件的生产成本应该会比一部电视机还便宜。不过,我肯定,如果有须要,我愿意以至少人民币几十万元的价钱来购买。

早在五十多年前,奥尔兹与米尔勒(J. OldsP. Milner1954)试验显示,如果对老鼠大脑的一些部位施加电流刺激,老鼠会自发地回到该地,寻求更多刺激。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了可分别产生快感(内侧前脑束、隔区、边缘区及下丘脑区)、痛感以及暧昧或混和感觉的大脑区域。用电流刺激人的大脑某些“享乐中心”,可以缓解病痛和诱发极度的快感。电流刺激大脑带来的快感是如此巨大,使老鼠甘愿为之放弃进食和交配。刺激大脑还可以当作增进快感的“导火线”来使用。例如,黑斯(R.G. Heath1964p.236)报告说,“(来自刺激的)强烈快感类似于性兴奋的感觉,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患者会自发的到达性高潮。……该名女患者已是第三次结婚,在接受脑刺激之前……从未有过性高潮的体验,但是自那以后她每次性交时都能达到高潮”。一旦适当的神经元被激活,它们对刺激就更为敏感,这是因为建立起了正确的神经通路。

和吸用毒品不一样,刺激大脑对健康没有不良影响。只要用法得当,每天持续接受刺激大脑一段时间并长期坚持(例如每天几小时,如此数年)没有任何不良反应(M.M. Patterson R.P. Kesner1981)。因此,如果说刺激大脑上瘾有什么危害的话,唯一的可能是它会使人荒废自己的责任,以致于影响他人(尤其是儿女)的福祉。不过,尽管刺激大脑产生的快感非常强烈,我估计对它的心理依赖也不会达到这种程度。对刺激大脑上瘾的老鼠会不停地寻求这种刺激直到累垮为止,但是人“每天只需要半小时就足够了”。与其他的快乐和目标相比,刺激大脑提供的快感对人类来说并不是不可或缺的。如果你相信神创论的话,也许上帝把我们造成这个样子,是为了使我们不但能造福于自身,而且能造福其他动物。即使刺激大脑真的会造成严重的心理依赖,我们也可以用法律或者技术上的手段来限制其滥用,例如能够用来刺激大脑的电流只在晚上七到十点供应。

最妙的是,刺激大脑的快感没有边际效用递减。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吃喝玩乐等享受,是通过对感觉神经的刺激,再传到大脑。这种快感有很强的边际效用递减作用。肚子饿了,吃新鲜有营养的食物,会有很好吃的感觉;吃饱了,边际效用减少到零,甚至是负效用。这是造物主或进化的安排,使我们及时进食,而又不过度。但是,对大脑享乐中心的直接刺激,没有通过周围的感觉神经,没有边际效用递减的作用。而且其快感跟新奇与否无关,因而能长期保持。此外,刺激大脑引起的快感的强度不随持续时间的延长而下降(不论是持续不断的刺激还是连续数年每天接受一次刺激)。因此,刺激大脑带来的巨大快乐增进会长期保持,并且能通过刺激技术的不断改进而得以提高。

也许有人担心刺激大脑会大大削弱人际间的关系。如果一个人只需拨动按钮就能自得其乐,他就不会花心思去培养人际关系。其实,这种可能性很小。即使刺激大脑可以带来很大的快感,也不会影响人类对友情的本能渴求。其次,刺激大脑带给人的满足感似乎不能与完美的性关系相比,因为后者能同时产生对大脑多个部位的刺激,并且有亲密的肉体接触;它似乎也不能与最高层次的精神满足相媲美。刺激大脑提供的快感能填补许多人这方面的不足,使人变得幸福而随和,这样也许能减少人与人之间的摩擦,改善人际关系。最后,即使人际关系真的淡漠了,刺激大脑带来的益处还是很可能远远超过这一损失。人们如果能够通过刺激大脑而得到快乐,多数人就不会去犯罪、去吸毒,因而可以解决许多社会问题。

虽然刺激大脑能大量增加我们的快乐,然而,半个世纪来,除了一些零星的科研试验和有限的临床应用之外(例如Bologniniet al.2009Deuschl,et al. 2006Lozano, et al. 2008, Weaver, et al. 2009),刺激大脑的巨大潜力尚未得到充分的发掘和重视。(关于刺激大脑的文献综述,见Nitsche, et al. 2008, Wassermannet al. 2008.) 一方面西方(尤其是美国)受基督教的影响,对刺激大脑有非理性的负面看法;一方面西方法律对于涉及人类的试验的限制条例太严,很难进行有效的试验。我希望中国能够大力加强对刺激大脑的研究,使之最终能被广泛应用。中国在这方面对人类的贡献,很可能会远远超过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有评论者问我,‘人体试验的时候,您愿意当志愿者吗?还是等中国拿死刑犯研究好了,再供您这位西方军师享用?’ 我斩钉截铁地回答说,‘人体试验的时候,我非常愿意当第一个志愿者!’2009512

 
参考文献

BOLOGNINI, Nadia, et al. (2009). Using non-invasive brain stimulation to augment motor training-induced plasticity, Journal of NeuroEngineering and Rehabilitation 2009, 6:8 (17 March 2009)

[table=1602][tr][td]
DEUSCHL, Günther, et al. (2006). A randomized trial of deep-brain stimulation for Parkinson's diseas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55(9):896-908. 

[/td][/tr][/table]
HEATH, R. G. (ed.) (1964), The Role of Pleasure in Behavior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LAZANO, A.M., et al. (2008). Subcallosal cingulate gyrus deep brain stimulation for treatment-resistant depression, Biological Psychiatry, 64(6): 461-467.

NITSCHE, M., et al. (2008). 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State of the art 2008,

Brain Stimulation, 1(3): 206-223.

OLDS, J. and MILNER, P. (1954), ‘Positive reinforcement produced by electrical stimulation of septal area and other regions of the rat brain’,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hysiological Psychology, 47, 419-427.

PATTERSON, M. M. and KESNER, R. P. (1981), Electrical Stimulation Research Techniques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WASSERMANN, E.M., et al. (2008). Oxford Handbook of Transcranial Stimula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EAVER, Frances M., et al. (2009). Bilateral deep brain stimulation vs best medical 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advanced Parkinson disease. JAMA, 2009;301(1):63-73.

话题:



0

推荐

黄有光

黄有光

124篇文章 6年前更新

黄有光:父母原籍广东惠来县。1942年出生于马来西亚,毕业于槟城韩江中学(1961)、新加坡南洋大学(1966)、悉尼大学(经济学博士, 1971)。曾在澳大利亚Monash大学任教授(1974-2012)与荣休教授(2013开始)。现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经济系Winsemius讲座教授。于1980年被选为澳大利亚社会科学院院士。于2007年获得澳大利亚经济学会最高荣誉 - 杰出学者。在经济学、哲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数学、宇宙学等学术期刊(包括AER, Economica, EJ, JET, JPE, RES, SCW)发表两百余篇审稿论文。兴趣与贡献包括: 中国经济问题,福祉经济学与公共政策,提创福祉生物学与综合微观、宏观与全局均衡的综观分析,与杨小凯合作发展以现代数理方法分析古典的分工、专业化与经济组织的新兴古典经济学。近著:《宇宙是怎样来的?》,2011;《从诺奖得主到凡夫俗子的经济学谬误》,2011;《快乐之道: 个人与社会如何增加快乐?》,复旦大学出版社,将于2013中出版。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