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当新加坡建国总理李光耀先生于323日逝世后,笔者在FT中文网与《财经》发表文章,认为行动党会提前大选,并大量增加得票率。结果,新加坡提前一年多,于911日举行大选,行动党的得票率从2011年的60%增加到这次的70%。李光耀逝世与人民的强烈反应,以及纪念今年建国50周年的有利因素,以及政府的继续有效执政,超额抵消一些选民对政府的不满。

选民不满的一个因素是,由于地铁已旧,偶尔有些故障,加上多年来移民增加,造成拥挤等。尤其是当政府于2013年元月底发表人口白皮书,预期新加坡人口从当时的5.3百万,增加到2030年的6.56.9百万时,人们有很强烈的反对。其实这预期增加,年均只有1.38%,比以前的超过2%低很多。而且,笔者论述过,人们的反对,有很大原因是基于他们的错误看法。

‘人多增加交通拥挤’的谬误

一个很通常的谬误是,当人们遇到拥挤时,经常会想,如果这路上的车辆数目减少一半,或,如果这车厢内的乘客数目减少一半,那该多好!因而,很多人认为,人多是造成拥挤与污染等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否应该也想想,给定人均投资,如果人口与车辆的数目只有一半,道路的宽度大约也只有一半,拥挤多数会更加厉害。如果人口与乘客只有一半,就不能够有这么多地铁的线路,不能够有这么多班次的公共汽车,乘客的方便程度多数会下降!

笔者于1962-65年在南洋大学读书。当时,新加坡人口只有百多万。当时,如果我们踏不上唯一从校园到市区的公车,必须等半小时,才有下一趟公车。现在新加坡人口有550万,但交通远远比50年前方便。笔者现在也住在南洋理工大学校园内。有时要乘179号公共汽车,将要走到车站时看到连接错过两辆179,起初以为至少非等个二三十分钟不可,但不到两分钟,第三辆179就来了。后来知道这是经常发生的事。这是人多的好处呀!

这个人多增加拥挤的谬误,是错误地假定基础设施的规模不会随人口的变动而改变。实际上,人多税收也多,至少长期而言,基础设施会增加,往往增加而不是减少交通与其他方面的方便。试想,是人口密度很高的伦敦、上海与东京的交通(以及其他方面的生活素质)比较方便,还是人口密度很低的乡村地带交通比较方便?虽然必须付更高的房租,绝大多数人选择大城市,而不是小城镇,遑论农村!

当然,如果人口相当快速增加,在基础设施还来不及赶上之前,拥挤会增加,像新加坡几年前这样。然而,随着基础设施的跟进,长期而言,人口的适度增加多数会增加交通与其他方面的方便。

关于移民或人口增加抢掉本地人工作,使人均收入减少,而对原有人民不利等谬误,见拙作《从诺奖得主到凡夫俗子的经济学谬误》,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新加坡大选的可能糟糕结果

由于人们对增加移民的反对,这次大选出现的政党有不少党名叫‘国人为先’、‘国民团结’之类,显然有强烈的排外因素。还算新加坡选民大致明智,这些排外政党的得票率比老字号工人党低许多,只有百分之二十多。在上述一些对执政党有利因素下,工人党还保住其原有7个席位的6个,只被行动党夺回一席。这一席(榜鹅东)是工人党在补选,而非大选时胜出的。补选时,选民比较倾向于选反对党。因为多数选民要几十年来高效执政的行动党继续执政,但也要让一些不错的反对党议员进入国会,以便发挥反对党的监督与批评的功能。

多数选民认为,行动党继续执政,但也有一些不错的反对党议员进入国会是最优;行动党继续执政,但完全没有或只有很少反对党议员进入国会是次优。如果为了获得最优的结果,一些即使支持行动党执政的选民,也可能投票给反对党。然而,如果很多选民都这么做,可能出现很糟糕的情形,行动党丧失政权,导致不稳定的多党政府。

有一个简单方法,可以同时避免上述次优与很糟糕的情形。对这次大选已经太慢了,但在以后的大选,如果情形没有很大变化,即行动党独大,而国家面对上述次优与很糟糕的情形,行动党可以同时确定避免这两种情形。 行动党可以决定只参加大部分,而不是所有议席的竞选,让出例如十多个席位给反对党竞选。这些席位不必但可以选择在以前反对党有过议员的选区。

当选民知道至少有十多个反对党议员会进入国会时,就不必为了使国会有一些反对党议员而不投行动党的票。这样,行动党可以期望在其参选的选区获得绝大多数的选票,就可以几乎完全避免很糟糕的情形(失去政权),也可以避免次优的情形(没有足够的反对党议员)。

笔者早上经常收听新加坡的城市频道电台,不时有听到一些勉励人们的忠告。其中一个是:要学会放弃,有时候放弃也是一种收获。应用在上述行动党放弃在所有选区参选的情形,这忠告非常正确。这个放弃,的确是会造成对多方的大量收获。行动党获得足够反对党议员的监督,使其执政更加成功;同时也避免很糟糕的情形。 反对党整体而言,获得相当的议席。对个别反对党而言,还是须要与其他反对党竞选,但这是好的。对大多数选民,可以避免两难选择。更加重要的是,新加坡获得最好的结果,避免次优的情形,也避免很糟糕的情形。

2015912日。

话题:



0

推荐

黄有光

黄有光

124篇文章 6年前更新

黄有光:父母原籍广东惠来县。1942年出生于马来西亚,毕业于槟城韩江中学(1961)、新加坡南洋大学(1966)、悉尼大学(经济学博士, 1971)。曾在澳大利亚Monash大学任教授(1974-2012)与荣休教授(2013开始)。现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经济系Winsemius讲座教授。于1980年被选为澳大利亚社会科学院院士。于2007年获得澳大利亚经济学会最高荣誉 - 杰出学者。在经济学、哲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数学、宇宙学等学术期刊(包括AER, Economica, EJ, JET, JPE, RES, SCW)发表两百余篇审稿论文。兴趣与贡献包括: 中国经济问题,福祉经济学与公共政策,提创福祉生物学与综合微观、宏观与全局均衡的综观分析,与杨小凯合作发展以现代数理方法分析古典的分工、专业化与经济组织的新兴古典经济学。近著:《宇宙是怎样来的?》,2011;《从诺奖得主到凡夫俗子的经济学谬误》,2011;《快乐之道: 个人与社会如何增加快乐?》,复旦大学出版社,将于2013中出版。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