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笔者在西安交通大学金禾经济研究中心访问讲课时,承蒙中心的俞炜华博士赠送他于2011年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婚恋与选择》一书。读后,虽然受益匪浅,但对书中最后一节,认为人类婚姻没有未来的观点,有不同的看法,特书本文。

1. 评俞炜华的《婚恋与选择》

此书的副标题是‘经济学告诉你古今婚恋的奥秘’,作者是经济学者,主要是从经济学的观点谈恋爱、婚姻、家庭以及有关问题,但也考虑了一些进化生物学的因素。很多人可能会认为有关爱情与家庭的问题,不能够只用生物与经济的因素来分析,更加重要的是社会、文化、人际关系等因素。笔者认为影响人们选择的是偏好与约束。生物因素(nature自然)决定人们的基本偏好,社会文化因素(包括人们的教育与经历等)(nurture教养与环境)影响人们的偏好。给定偏好,人们在不同的约束条件下进行选择。约束条件主要受经济因素影响。因此,生物、经济、与社会文化因素都很重要。

哪一个因素更加重要呢?这要看什么问题。例如,决定人们的眼睛的颜色,完全是遗传的作用;影响一个人是否会偷东西,社会环境的因素很重要;面临饥饿时,铤而走险的可能性加强。因此,多数情形是多种因素都在起作用。对于此书所谈的婚恋问题,笔者认为生物因素决定人们这方面的共性(包括男女之间的差异;详见笔者在财经网与搜狐网的博客文章),古今中外不同社会在婚恋问题的不同选择,主要是由于不同的经济约束条件,社会文化因素的作用是比较次要的。而且,社会文化因素的不同,往往也反映长期的经济约束的不同。因此,此书虽然只是根据进化生物学的基本原理,主要从经济因素分析婚恋问题,很少考虑社会文化因素,笔者认为此书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是非常成功的,至少是令笔者很信服的。

从此书的分析,显然可以看到作者对现代正统经济学基本理论的高度掌握。还有,此书的引述,从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到贝克尔的《家庭论》与波斯纳的《性与理性》;从白居易的《琵琶行》到吕思勉的《中国通史》;涵盖古今中外。

此书分析的问题,从一见钟情到老牛吃嫩草,从高房价到聘礼,从处女情结到门当户对,从童养媳到婚姻出轨,从一夫多妻到血缘融资,从裹脚到二奶,都有很精辟的分析。笔者相信,多数读者如果详细阅读,一定会受益匪浅,甚至会让你拍案叫绝。笔者向读者强烈推荐此书。此书的确值得董新兴先生在推荐序中的大力推荐。

笔者对此书的分析,大致很同意与欣赏,因此,让读者自己去读,不必介绍与评论。不过,对书中最后一节(第45节;此书只分节,不分章),认为人类婚姻没有未来的观点,有不同的看法,特此略为讨论。

2. 人类婚姻有前途吗?

俞炜华认为‘人类婚姻会走向灭亡’。至少在下述两个意义而言,这可以说是对的。第一,结婚,尤其是正式的结婚的比例在下降。第二,人类本身,随着太阳系、银河系甚至整个小宇宙的灭亡,多数也会灭亡。那么,人类婚姻当然也会灭亡。【关于小宇宙与大宇宙的不同,见拙作《宇宙是怎样来的?》,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此书论证,137亿年前大爆炸而来的小宇宙是被创造的,创世者是在大宇宙中进化而来的。这‘进化创世论’不但回答了科学界不能回答的‘大爆炸从何而来?’,与宗教界不能回答的‘上帝从何而来?’的问题,也回答了为什么我们的小宇宙这么怪异,有0.99c + 0.99c 小于c (光速)的相对性与量子诡异性,以及为什么能够在百多亿年内进化到有心灵与创造性的人类的高度。】

我们要讨论的‘人类婚姻会走向灭亡’的观点,是指在不太久的将来(例如几百年内),婚姻会在人类社会消失。即使是这个比较具体的结论,也不能够完全排除其实现的可能性。几百年后,科技的水平很难估计。例如,笔者在《宇宙是怎样来的?》中一个附录所鼓吹的用刺激大脑享乐中心来提高人们的快乐的方法,如果得到广泛应用,对婚姻与家庭的影响也很难说,虽然笔者认为不会使之完全消失。因此,我们现在要讨论的是婚姻是否会由于俞炜华所论述的原因而消失。这有下述三点。

  • ‘人类婚姻的生物学基础已经不复存在。人类婚姻的生物学基础是(详见本书《处女情结、杀头子和人类婚姻的生物本质》):女性用贞洁换取男性对自己及小孩的抚养。婚姻中的男性给女性一个承诺,抚养女性和双方共同生育的后代;女性给男性一个承诺,男性所生养的后代的确是男性的。

‘现阶段,随着基因技术的进步,通过生物手段可以低成本的进行亲子鉴定。这就从技术上保证男性不会抚养错小孩,男性对女性的婚前和婚后守贞的强调得以降低,婚前同居和婚外性关系的增加只是对这种技术进步及其社会影响的合理反应罢了。…因此,家庭存在社会生物学基础,即男女双方在一起生活共同抚养小孩已经不存在。’

笔者不否定这个技术进步,但认为它不会在几百甚至一两千年内改变人们由遗传而来的,由几十万年的进化而来的本性。在还没有用基因工程之前,这至少须要几千几万年的时间。当前婚前同居和婚外性关系的增加并不是对这种技术进步及其社会影响的反应,而是由其他原因造成的。因此,家庭存在的(由进化而来的)偏好基础,即男女双方偏好在一起生活与共同抚养小孩,依然会相当长期存在。

人们由遗传而来的偏好,是由随机变异与自然选择而来的,只要是在百千万代的进化历史中适合生存与传宗接代,就会维持。即使环境改变了,偏好不会立刻随之改变。例如,男子喜欢细腰的女子,是因为已经怀孕的女子的腰肚会大起来。如果我真正的祖父喜欢腰肚粗大的女子,专门与已经怀孕的女子交配,如何能够生出有自己基因的子女呢?我祖父没有子女,如何生出我来呢?还有,喜欢细腰女子的男子,心中并没有想,细腰多数没有怀孕。他就是自然喜欢细腰,这随机变异而来的偏好使他选择与之交配的女子,已经怀孕的可能性比较小,因而有利于他的基因的传播。

假定将来发明优越的试管培育胎儿的方法,人们都在怀孕一两个月内把胎儿转移到试管,因此孕妇的腰肚都不会大起来。到那时,喜欢细腰的生物学基础已经消失了,但喜欢细腰的偏好还会长时间存在。同样地,亲子鉴定的基因技术的进步,不会在几百甚至几千年内使人们失去组织家庭的偏好。

其次,家庭对养育子女的重要性是超越确保是亲子的因素的,还有提高子女的生存与谋生能力的作用。

  1. ‘女性大规模参与市场活动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减少了女性对婚姻的依赖。…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也使得父亲在子女抚养中的地位下降。’笔者同意这分析,但认为这只会减少家庭的重要性,从而减少人们建立家庭的比例,但不会使家庭完全消失,因为这只是减少家庭的经济基础,而没有使家庭存在的进化生物学基础及由之而来的偏好消失,而这生物学因素更加重要。

‘第三,市场交易的技术进步速度快于家庭内交易的技术进步速度,市场将不断替代家庭功能,结婚的收益也在不断减少。婚姻是男女性以家庭的形式获得分工合作的利得。从交易成本的视角看,家庭能提供的商品和服务,如性、小孩、家务劳动、保险和教育等,市场同样能提供。’

笔者也大致同意这个分析,并认为是家庭比例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笔者认为人们虽然能够在家庭以外获得‘性、小孩、家务劳动、保险和教育等’,但其质量可能比不上从家庭,尤其是长期稳定的家庭,所能够获得的。例如小孩的教育,不但需要学校的教育,也需要家庭的教育。再如性,依靠金钱交易与一夜情的人,比有稳定配偶的人不快乐(这是快乐研究的一致结论)。长期稳定的配偶,能够使人们相互适应,长期学习,在性与其他方面能够达到更大的高度。因此,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是对的。

总结说,婚姻与家庭的重要性与比例可能会减少,但多数不会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几百年内)完全消失。

 

作者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Winsemius 经济学教授

话题:



0

推荐

黄有光

黄有光

124篇文章 6年前更新

黄有光:父母原籍广东惠来县。1942年出生于马来西亚,毕业于槟城韩江中学(1961)、新加坡南洋大学(1966)、悉尼大学(经济学博士, 1971)。曾在澳大利亚Monash大学任教授(1974-2012)与荣休教授(2013开始)。现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经济系Winsemius讲座教授。于1980年被选为澳大利亚社会科学院院士。于2007年获得澳大利亚经济学会最高荣誉 - 杰出学者。在经济学、哲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数学、宇宙学等学术期刊(包括AER, Economica, EJ, JET, JPE, RES, SCW)发表两百余篇审稿论文。兴趣与贡献包括: 中国经济问题,福祉经济学与公共政策,提创福祉生物学与综合微观、宏观与全局均衡的综观分析,与杨小凯合作发展以现代数理方法分析古典的分工、专业化与经济组织的新兴古典经济学。近著:《宇宙是怎样来的?》,2011;《从诺奖得主到凡夫俗子的经济学谬误》,2011;《快乐之道: 个人与社会如何增加快乐?》,复旦大学出版社,将于2013中出版。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