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新加坡国会于2月3日开始讨论此前几天公布的人口白皮书;这白皮书预计总人口到2030年将达650万至690万。本文虽然不能够讨论所有有关的重要考量,但指出一些有关人口与移民的谬误,应该也有些帮助。

一个很通常的谬误是,当人们遇到拥挤时,经常会想,如果这路上的车辆数目减少一半,或,如果这车厢内的乘客数目减少一半,那该多好!因而,很多人认为,人多是造成拥挤与污染等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否应该也想想,给定人均投资,如果人口与车辆的数目只有一半,道路的宽度大约也只有一半,拥挤多数会更加厉害。如果人口与乘客只有一半,就不能够有这么多MRT的线路,不能够有这么多班次的公共汽车,乘客的方便程度多数会下降!

笔者住在NTU校园内。有时要乘179号公共汽车,将要走到车站时看到连接错过两辆179,以为非等个十多二十分钟不可,但不到两分钟,第三辆179就来了。这是人多的好处呀!

另一个很通常的谬误是,人们认为外地移民进入本国(或本市),使本国的人均资源减少,因而减少人均收入,对本国人民不利。这是错误的,因为大体上外来移民并不能够无偿地占有属于本地人民或政府的资源。劳工的移入,可能会使同类劳工的工资下降,而对本地的这类劳工不利。然而,这使其他的生产要素(包括土地、资本与他类职工)有更多的劳工来配合,生产力会提高,收入会增加。可以论证,即使没有规模报酬递增,其他要素的收入增加的量,大于本地劳工工资减少的量,而使本地人的总收入增加。(详见笔者的《从诺奖得主到凡夫俗子的经济学谬误》,复旦大学出版社。)

贫穷劳工收入减少,而富人收入即使增加更多,未必更好。然而,与其采取违背效率的政策,不如多在总收入方面帮助穷人。在具体政策上以效率挂帅,能够以比较小的成本,而达到同样的平等程度。

有些人反对移民,是因为他们只看到移民拿走了本来本地人可以担任的职位,但看不到新创造出来的职位,因为后者是间接的。他们可能也没有看到移民带来的许多贡献,包括创新与多元化。如果没有移民,新加坡到现在还是一个小渔村,墨尔本不会有这么美味、多样化与便宜的餐馆。

如果考虑到规模报酬递增与从分工而来的专业化的经济等因素,移民与人口的增加的利益更大。除了上述一书所论述的理论,我们也可以看看事实。同一个国家,是人口密度很大的城市里人们的人均收入高,还是人口密度很低的乡村的人均收入高?同一个地球,是人口密度很低的非洲,还是人口密度最高的欧洲人均收入高?科技的飞跃与工业革命是发生在人口密度很高的地区,还是发生在人口密度很低的地区?美国如果没有大量的移民,如何能够称霸天下?新加坡虽然不能够与美国相提并论(不能成为天下霸主),但如果考虑到国防的重要性,通过人口增加的规模报酬递增对新加坡更加重要。

Harry Clarke 教授与笔者也论证过,即使考虑到移民与其他原因(生育)的人口增加会增加污染、拥挤等外部作用,只要对这些作用征收适度的污染或拥挤税,则原有人们也会从人口的增加而获益。

以笔者所知,新加坡是最有对汽车的拥挤征收很高的税收的国家,例如C.O.E. (拥车证)与进入市中心的费。汽车的拥有与使用有五大外部(对他人的)成本,即污染、拥挤、噪音、意外与炫耀性的消费。炫耀性的作用应该通过拥车证来调节,其他作用可以通过高额的汽油税与道路费来调节。

然而,驾车人士与想拥有汽车的人士,可能对这些税与费以及昂贵的拥车证不满,认为对他们不利。这也是一个谬误。如果没有这些措施,新加坡很可能会变成曼谷。笔者宁可在新加坡而没有自己的汽车,而不要在曼谷堵塞在路上几个小时!反对的人士不但没有充分考虑到这因素,也没有考虑到,高额的拥车证与费税的征收,带来很大的政府收入,可以用来减少其他方面的税收,也可以用来改善交通或提供其他有利民生的公共设施。因此,除非政府税收是被丢进大海或大部分被贪污掉,这些对外部成本的税收是利大于弊的。

2013年2月5日于南洋理工大学经济系。发表于新加坡《联合早报》2月6日。

话题:



0

推荐

黄有光

黄有光

124篇文章 6年前更新

黄有光:父母原籍广东惠来县。1942年出生于马来西亚,毕业于槟城韩江中学(1961)、新加坡南洋大学(1966)、悉尼大学(经济学博士, 1971)。曾在澳大利亚Monash大学任教授(1974-2012)与荣休教授(2013开始)。现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经济系Winsemius讲座教授。于1980年被选为澳大利亚社会科学院院士。于2007年获得澳大利亚经济学会最高荣誉 - 杰出学者。在经济学、哲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数学、宇宙学等学术期刊(包括AER, Economica, EJ, JET, JPE, RES, SCW)发表两百余篇审稿论文。兴趣与贡献包括: 中国经济问题,福祉经济学与公共政策,提创福祉生物学与综合微观、宏观与全局均衡的综观分析,与杨小凯合作发展以现代数理方法分析古典的分工、专业化与经济组织的新兴古典经济学。近著:《宇宙是怎样来的?》,2011;《从诺奖得主到凡夫俗子的经济学谬误》,2011;《快乐之道: 个人与社会如何增加快乐?》,复旦大学出版社,将于2013中出版。

文章